《关闭小说畅读模式体验更好》
“主事所言,学生见《论语?子路》以及《吕氏春秋?仲冬纪》中,皆有记载。
学生认为,证罪并无不妥,但子不该证父,父亦不该证子。
先圣所言之父为子隐,其中所隐乃为子,非为罪,反之亦然。”
《论语?子路》有载:叶公语孔子曰:“吾党有直躬者,其父攘羊,而子证之。”
孔子曰:“吾党之直者异于是:父为子隐,子为父隐,直在其中矣。”
而在《吕氏春秋?仲冬纪》中,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楚国,孔子听闻之后,认为这样的诚实不合理义。
“承凛,你如何看?”
只见蔺重阳转头看向夏承凛,这代表墨倾池的回答,在他心中过关了,只是问题尚未结束。
“弟子与墨学弟观点相同,子先证父,却又提出代父受诛,看似是忠孝两全,实则利用自己的父亲两次为自己捞取名声。
其若当真为孝子,便无需证父,既然证父,又何要必提出代父受诛?
说到底,还是不愿意承担偷窃的罪名,与其说忠孝两全,不如说沽名钓誉。”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